一、电主轴轴承的拆装方法?
正确的拆卸和安装方法就很关键:
1.拆卸电主轴前后端盖、前后螺母。
2.从轴的前端向后用力推出主轴及后轴承座,轴承等附件。
3.选择合适的主轴轴承和隔圈。
最好选用已配好的电主轴轴承,并按照轴承外径上的研标志配对安装。与配对的电主轴轴承一起使用的隔圈也要选择合适的尺寸,如果不合适,则两套轴承一套载荷小、另一套载荷过大,则轴承受力不均匀,会发热,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4.清洗轴承,外套斜坡向下(或内套斜坡向上) 旋转清洗(在清洁的汽油中) ,轴承应清洗两次以上,注意清洗完轴承,轴承上下位置不能放错。
5.装轴承之前,轴承及轴壳内孔、主轴先用机油(电主轴专用润滑油) 润滑,一是方便安装,二是保证电主轴启动初期轴承的润滑。
6.清洗轴上的其他零件,轴承清洗完应自然晾干,严禁用高压气体吹干。
7.先装后端轴承,螺母上紧、弹簧用黄油固定在轴承座上,弹簧压盖不能放错位置。
8.装配前端轴承,固定前端盖预压轴承外套,(装配轴承应使用专用套筒,套筒用尼龙棒车加工,形状如下: 小于轴承外径,d大于轴承内径)。
9.上紧前螺母,装前后端盖,装后端盖时应注意进气孔位置,进气孔、进水孔、出水孔的密封圈应完好无损,摆放位置正确。
10.电主轴装好后,检查主轴是否安装到位(用扳手用力向前推主轴,主轴会向前移动,松手则会马上弹回。
二、磨床主轴轴承怎么拆装?
1、打开主轴的前部和后部。这里所说的前、后盖,都是在主轴的上端和后端,第一件要拆卸的,就是这两个盖子,前盖和后盖都是用六角螺钉固定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扳手,将它们拧开,就能拆卸。
2、将主轴中心的圆形盖子取下。在轴的中央,有一个圆盖,上面有一个凹槽,这是一个圆盖,上面有一个六边形的丝线,我们用螺丝把它固定住,然后再用螺丝把它取出来。
3、将转子取出。在主轴的下部有一个套筒,我们要用两个扳手将套筒上能够旋紧的部分旋下,这样就可以将转子取出。
了解了拆卸步骤,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安装步骤:
1、后轴承的装配。在安装主轴轴承时,我们首先要安装的是后端轴承,用螺丝把弹簧紧固,用黄油把它固定。
2、前轴承的安装。这是安装主轴轴承的第2个步骤,我们要把机头罩的前部预压紧固。在此工艺中,应选用特殊的套管来配合轴承,推荐采用尼龙棒车加工的套管。
3、安装主轴的前部和后部。在安装前、后盖之前,我们必须先旋紧前螺丝。前、后两个盖子的安装应注意气孔的位置,保证进气孔、进水孔、出水口等处的密封件应放置在适当的地方,不会造成任何损伤。
4、对轴承进行复位。在后、前两个支座安装完毕后,要将主轴从电轴的后部推入,使其复位。
三、轴承拆装方法?
拆装方法:
1、外圈的拆卸过盈配合的外圈,事先在外壳的圆周上设置几处外圈挤压螺杆用螺丝,一面均等地拧紧螺杆,一边拆卸。这些螺杆孔平常盖上盲塞,圆锥滚子轴承等的分离型轴承,在外壳挡住肩上设置出几处切口,使用垫块,用压力机拆卸,或轻轻敲打着拆卸。
2、内圈的拆卸可以用压力机拔出最简单。此时,要注意让内圈承受其拔力。再者,所示的拔拉卡具也多为使用,无论哪种卡具,其都必须牢牢地卡在内圈侧面。为此,需要考虑轴挡肩的尺寸,或研究在挡肩处加工上沟,以便使用拉拔卡具。
3、大型轴承的内圈拆卸采用油压法。通过设置在轴承的油孔加以油压,以使易于拉拔。宽度大的轴承则油压法与拉拔卡具并用,进行拆卸作业。
4、圆柱滚子轴承的内圈拆卸可以利用感应加热法。在短时间内加热局部,使内圈膨胀后拉拔的方法。需要安装大批这类轴承内圈的场合,也使用感应加热法。扩展资料电机轴承利用光滑的金属滚珠或滚柱以及润滑的内圈和外圈金属面来减小摩擦。这些滚珠或滚柱“承载”着负载,支撑着电机主轴,使电机(转子)可以平稳旋转。中小型电机多数采用滚动轴承。大中型号电机也采用滚动轴承。小型电机两端轴承采用滚珠轴承(深沟球轴承)。中型电机在负载端采用滚柱轴承(一般用于高负载工况),非负载端采用滚珠轴承(但也有相反情况,如1050kW电机)。滚动轴承采用润滑脂润滑,但也有用润滑油润滑的。
四、数控机床主轴轴承有哪些结构类型?
主轴采用三支承结构。 前支承采用圆锥滚子轴承,用于承受径向力和向左的轴向力;中间支承采用圆锥滚子轴承,用于承受径向力和向右的轴向力;后支承为单列深沟球轴承,只承受径向力。主轴的回转精度主要由前支承及中间支承来保证。(前、中支承为主,后支承为辅)
五、怎么换平轨数控机床主轴轴承?
更换平轨数控机床主轴轴承的步骤如下:拆卸电主轴前后端盖、前后螺母。从轴的前端向后用力推出主轴及后轴承座,取出轴承等附件。选择合适的主轴轴承和隔圈,按照轴承外径上的V形标志配对安装。清洗轴承,外套斜坡向下(或内套斜坡向上)旋转清洗(在清洁的汽油中),轴承应清洗两次以上。装轴承之前,先润滑轴承及轴壳内孔、主轴。清洗轴上的其他零件,轴承清洗完应自然晾干,严禁用高压气体吹干。先装后端轴承,螺母上紧,弹簧用黄油固定在轴承座上,弹压盖不能放错位置。装配前端轴承,固定前端盖预压轴承外套,装配轴承应使用专用套筒。上紧前螺母,装前后端盖。装后端盖时应注意进气孔位置,进气孔、进水孔、出水孔的密封圈应完好无损,摆放位置正确。在更换主轴轴承时,建议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操作安全。如遇到任何困难或疑问,应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六、主轴轴承发热怎么处理?
主轴轴承发热怎么处理?成县成州锅炉厂的小编认为轴承零件经热处理后常见的质量缺陷有:淬火显微组织过热、欠热、淬火裂纹、硬度不够、热处理变形、表面脱碳、软点等。
1.过热
从轴承零件粗糙口上可观察到淬火后的显微组织过热。但要确切判断其过热的程度必须观察显微组织。若在GCr15钢的淬火组织中出现粗针状马氏体,则为淬火过热组织。形成原因可能是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保温时间太长造成的全面过热;也可能是因原始组织带状碳化物严重,在两带之间的低碳区形成局部马氏体针状粗大,造成的局部过热。过热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增多,尺寸稳定性下降。由于淬火组织过热,钢的晶体粗大,会导致零件的韧性下降,抗冲击性能降低,轴承的寿命也降低。过热严重甚至会造成淬火裂纹。
2.欠热
淬火温度偏低或冷却不良则会在显微组织中产生超过标准规定的托氏体组织,称为欠热组织,它使硬度下降,耐磨性急剧降低,影响轴承寿命。
3.淬火裂纹
轴承零件在淬火冷却过程中因内应力所形成的裂纹称淬火裂纹。造成这种裂纹的原因有:由于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或冷却太急,热应力和金属质量体积变化时的组织应力大于钢材的抗断裂强度;工作表面的原有缺陷(如表面微细裂纹或划痕)或是钢材内部缺陷(如夹渣、严重的非金属夹杂物、白点、缩孔残余等)在淬火时形成应力集中;严重的表面脱碳和碳化物偏析;零件淬火后回火不足或未及时回火;前面工序造成的冷冲应力过大、锻造折叠、深的车削刀痕、油沟尖锐棱角等。总之,造成淬火裂纹的原因可能是上述因素的一种或多种,内应力的存在是形成淬火裂纹的主要原因。淬火裂纹深而细长,断口平直,破断面无氧化色。它在轴承套圈上往往是纵向的平直裂纹或环形开裂;在轴承钢球上的形状有S形、T形或环型。淬火裂纹的组织特征是裂纹两侧无脱碳现象,明显区别与锻造裂纹和材料裂纹。
4.热处理变形
轴承零件在热处理时,存在有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这种内应力能相互叠加或部分抵消,是复杂多变的,因为它能随着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冷却方式、冷却速度、零件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热处理变形是难免的。认识和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轴承零件的变形(如套圈的椭圆、尺寸涨大等)置于可控的范围,有利于生产的进行。当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机械碰撞也会使零件产生变形,但这种变形是可以用改进操作加以减少和避免的。
5.表面脱碳
轴承零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如果是在氧化性介质中加热,表面会发生氧化作用使零件表面碳的质量分数减少,造成表面脱碳。表面脱碳层的深度超过最后加工的留量就会使零件报废。表面脱碳层深度的测定在金相检验中可用金相法和显微硬度法。以表面层显微硬度分布曲线测量法为准,可做仲裁判据。
6.软点
由于加热不足,冷却不良,淬火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轴承零件表面局部硬度不够的现象称为淬火软点。它象表面脱碳一样可以造成表面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的严重下降。
以上就是成县成州锅炉厂的小编为大家总结的主轴轴承发热处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关于轴承的问题,可以看小编的其他文章哦。
七、车床主轴轴承安装方法?
1.先将轴承座螺栓安装在机床的轴承座上,紧固好螺栓并确保它们的唇边与轴承座之间有足够的间隙;
2.然后将轴承顶盖安装在轴承座上,用大拉杆将轴承顶盖与轴承座紧固在一起;
3.检查轴承座是否有裂纹,如果有,请及时更换,以确保正常工作;
4.将轴承正确地安装在轴承座上,确保该轴承的安装位置是正确的;
5.将剩余的轴承顶盖安装在轴承座上,将它们固定在位;
6.使用扭矩扳手将轴承座螺栓紧固在位,但不要过紧;
7.添加适量的润滑油,以确保主轴轴承正常工作。
八、车床主轴轴承调整方法?
当车床在切割过程中,由于主轴承的径向间隙太大,在调整主轴轴承的径向间隙时,主要是调整前轴承间隙。
以C620-1型车床为例,车床主轴前轴承采用滚压轴承时,其主轴轴承径向间隙调节方法如下:松开前螺母的支紧螺钉,向右适量转动前螺母,使圆锥轴承内环沿轴向移动,然后再进行试转,如果车床主轴在最高转速下无过热现象。可在支螺钉无阻滞感的情况下,用手转动主轴即可拧紧。
九、磨床主轴轴承安装方法?
1 隔圈式角轴承及安装调整精密磨床上常用的是角接触球轴承.可同时受径向和轴向负荷,负荷由接触角决定,接触角越大,承受轴向负荷能力就越高,接触角度有15°、25°、40°三种。隔圈式角轴承成对使用,调整要精细、认真,要有一定的维修经验。调整方法有:(1)测量法。这种方法较精确,需测算,但操作繁琐。因此只在专用厂家使用,在设备维修工作中,由于条件不具备,维修人员很少用。
(2)感觉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测量仪器,只凭实践经验来确定内外隔圈的厚度,因而在设备维修中应用得比较广泛。①用双手大拇指及食指压紧两轴承,消除全部间隙,中指伸入轴承内孔拨动内隔圈.感觉其阻力是否与外隔圈一致。②一只手以两手指消除两轴承全部间隙并压紧,另一只手的手指拨动内外隔圈,感觉其阻力是否一致。③将成对的两轴承按其装配方式及内外隔圈放好,在其上部加一个相当于预加载荷的重物,然后通过事先钻好的三个等分小孔推动内隔圈,感觉内、外圈阻力应一致,否则研磨隔圈,直至感觉内、外圈阻力一致为止。无论用那种方法测量,在安装时最好都和轴承测量时的方向一致,即定向装配。主轴的精度要求很高,距磨头前端面150mm处,径向跳动允差只有0.005mm。因此要求轴承内外隔圈平面度和平行度都不得超过0.002mm。因此对维修人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形成了上述修理难的问题。
2 磨床主轴隔圈式角接触轴承修理M250A型内圆磨床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门为精加工产品购置的设备。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2000年之后,加工的产品粗糙度经常超差,每次检查都是轴承精度下降引起的。而每次按传统的方法修理,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轴承换很多套才能暂时对付使用,用不了多长时间还得修。最后决定改变原设计,用成对角接触轴承替换原隔圈调整的角轴承。
3 成对角接触轴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成对角接触轴承应运而生,这种轴承是轴承厂家应用专业技术和先进工艺手段,按规定预加载荷调试,成对、成组制造出厂。
十、主轴轴承间隙调整方法?
调整方法:
1 调整垫片法:
在轴承端盖与轴承座端面之间填放一组软材料(软钢片或弹性纸)垫片;调整时,先不放垫片装上轴承端盖,一面均匀地拧紧轴承端盖上的螺钉,一面用手转动轴,直到轴承滚动体与外圈接触而轴内部没有间隙为止;这时测量轴承端盖与轴承座端面之间的间隙,再加上轴承在正常工作时所需要的轴向间隙;这就是所需填放垫片的总厚度,然后把准备好的垫片填放在轴承端盖与轴承座端面之间,最后拧紧螺钉。
2 调整螺栓法:
把压圈压在轴承的外圈上,用调整螺栓加压;在加压调整之前,首先要测量调整螺栓的螺距,然后把调整螺栓慢慢旋紧,直到轴承内部没有间隙为止,然后算出调整螺栓相应的旋转角。例如螺距为1.5mm,轴承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间隙,那么调整螺栓所需要旋转角为3600×0.15/l.5=360;这时把调整螺栓反转360,轴承就获得0.5mm的轴向间隙,然后用止动垫片加以固定即可。